不準確的調音器?
「現在沒人要學這門技術了。」我的老師,八十有餘、Yamaha在台設廠所訓練的初代調音師,總是這麼感慨。平均律的普及讓大多數的人都只認識音階的一種風貌,而以為音階理當如此。即便是專業的演奏家,也有許多不識何謂「狼音五度」。且因為習慣於平均律的不純,所以大多數的人對和聲純淨度的容忍力是很大的,換句話說,一個和聲只要其不純的程度還在平均律的範圍內,便可以被大多數的演奏者接受。連演奏家都如此,更別說是一般大眾,和聲的乾淨與否根本不是一般人會在意的事,所以調音師的知識與能力沒有被強烈需要,此其一。
再者是電子儀器的興起,以前的調音師調好整台鋼琴只需要一個校準工具:標準音叉一支,其餘全靠耳朵。但是現在電子儀器的小型化與低價化,讓一般人都很容易取得測量頻率的電子工具(電子調音器),手上有了電子調音器似乎也就能自己做起調音的工作了,反正看著機器調也就好了不是嗎?有什麼好學的?此其二。
這是一個不講究的時代,老師感慨現在有很多號稱調音師的工作者,只看著電子表操作,不用耳朵聽,也不知道怎麼用耳朵聽,甚至不愛好音樂,純粹混口飯吃。他說這樣的人從前也是有的,但他們的職稱並非調音師,而是「服務人員」。假設你今天跟YAMAHA買了台鋼琴,過了半個月一個月,原廠會派一位「服務人員」來再次確認鋼琴的音準沒有問題,他們就是按表操作,如同在工廠生產時的作業員一樣,每個音對一下表,88鍵對完就完成了。
但調音師的工作並非如此,假設有一台琴幾年沒有整理,或者要準備演奏會,那就需要一位調音師來服務,他不僅要調整音高、調整觸鍵,還需要一再用耳朵去確認這些音的分布是否理想,直到這台琴可以恰當地被演奏了,才交還給客戶。老師說他們以前連穿什麼衣服、名片放哪裡、帶什麼工具箱、去客戶家要如何按門鈴、按鈴後要站在什麼位置、進家門後鞋子如何擺放、如何拆卸鋼琴、拆下來的板件如何放置...等等這些細節都有規範,除了專業技術必須具備之外,還必須有禮有節才稱得上調音師。
我能想像日本人對這些細節的講究,但我很驚訝「按表操作」的不精確程度。我的手機裡有安裝一個付費的調音軟體,很方便功能也很強。有天老師說,「你這個調音軟體很不錯呀,你試試看用它來調一個八度。」我照做了,按表從第一個音調到第十二個音,並且再三確認每個音與表的誤差都在1%以下。接著老師說,「調好了嗎?那我們來檢驗它。」於是我們就用已學的聽覺調音方式去檢驗,測試五度、四度和聲的純淨度,結果令我吃驚,調出來的恰恰與我們期待的相反!我們的目標是每個四度跟五度都不純,但五度要比四度略純一些,而電子表調出來的結果竟然是幾乎每個四度都比五度純。這是一個不理想的結果,因為五度音是諸多和弦裡面最必要的音之一,如果五度不純,這全部的和弦都會被影響,因而影響整體聽感。我很吃驚,問老師是否我的表有問題,或者我按表操作的過程有問題。老師說都不是,表沒有問題,每一個音單獨與表對起來也都準,但是每一個音的微小差異在跟其他音搭配時,就會被放大而形成不可預期的現象。所以,老師說,如果用了電子表調音最後還需要用耳朵去確認才能知道理想與否,那不如一開始就用耳朵調吧,省得走那些冤枉路。
此實驗令人訝異,機器的準度竟比不上人!但其實很有道理的,所謂機器的準確是針對單一頻率而言,可是單一頻率畢竟不是我們的終點,我們的目標是製造一個「彈奏時很理想」的音階,這個「很理想」不只包含單一頻率,還包含了與其他音的相互關係,此相互關係的標準就已非機器能掌握的了,更有甚者,鋼琴本身的發聲問題比方弦的均勻與否、木頭的共振程度、環境音等等,這些額外的因素更是只能靠人來辨別過濾,機器不懂的!
再者是電子儀器的興起,以前的調音師調好整台鋼琴只需要一個校準工具:標準音叉一支,其餘全靠耳朵。但是現在電子儀器的小型化與低價化,讓一般人都很容易取得測量頻率的電子工具(電子調音器),手上有了電子調音器似乎也就能自己做起調音的工作了,反正看著機器調也就好了不是嗎?有什麼好學的?此其二。
這是一個不講究的時代,老師感慨現在有很多號稱調音師的工作者,只看著電子表操作,不用耳朵聽,也不知道怎麼用耳朵聽,甚至不愛好音樂,純粹混口飯吃。他說這樣的人從前也是有的,但他們的職稱並非調音師,而是「服務人員」。假設你今天跟YAMAHA買了台鋼琴,過了半個月一個月,原廠會派一位「服務人員」來再次確認鋼琴的音準沒有問題,他們就是按表操作,如同在工廠生產時的作業員一樣,每個音對一下表,88鍵對完就完成了。
但調音師的工作並非如此,假設有一台琴幾年沒有整理,或者要準備演奏會,那就需要一位調音師來服務,他不僅要調整音高、調整觸鍵,還需要一再用耳朵去確認這些音的分布是否理想,直到這台琴可以恰當地被演奏了,才交還給客戶。老師說他們以前連穿什麼衣服、名片放哪裡、帶什麼工具箱、去客戶家要如何按門鈴、按鈴後要站在什麼位置、進家門後鞋子如何擺放、如何拆卸鋼琴、拆下來的板件如何放置...等等這些細節都有規範,除了專業技術必須具備之外,還必須有禮有節才稱得上調音師。
我能想像日本人對這些細節的講究,但我很驚訝「按表操作」的不精確程度。我的手機裡有安裝一個付費的調音軟體,很方便功能也很強。有天老師說,「你這個調音軟體很不錯呀,你試試看用它來調一個八度。」我照做了,按表從第一個音調到第十二個音,並且再三確認每個音與表的誤差都在1%以下。接著老師說,「調好了嗎?那我們來檢驗它。」於是我們就用已學的聽覺調音方式去檢驗,測試五度、四度和聲的純淨度,結果令我吃驚,調出來的恰恰與我們期待的相反!我們的目標是每個四度跟五度都不純,但五度要比四度略純一些,而電子表調出來的結果竟然是幾乎每個四度都比五度純。這是一個不理想的結果,因為五度音是諸多和弦裡面最必要的音之一,如果五度不純,這全部的和弦都會被影響,因而影響整體聽感。我很吃驚,問老師是否我的表有問題,或者我按表操作的過程有問題。老師說都不是,表沒有問題,每一個音單獨與表對起來也都準,但是每一個音的微小差異在跟其他音搭配時,就會被放大而形成不可預期的現象。所以,老師說,如果用了電子表調音最後還需要用耳朵去確認才能知道理想與否,那不如一開始就用耳朵調吧,省得走那些冤枉路。
此實驗令人訝異,機器的準度竟比不上人!但其實很有道理的,所謂機器的準確是針對單一頻率而言,可是單一頻率畢竟不是我們的終點,我們的目標是製造一個「彈奏時很理想」的音階,這個「很理想」不只包含單一頻率,還包含了與其他音的相互關係,此相互關係的標準就已非機器能掌握的了,更有甚者,鋼琴本身的發聲問題比方弦的均勻與否、木頭的共振程度、環境音等等,這些額外的因素更是只能靠人來辨別過濾,機器不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