姊姊家的古典音律
距離前次幫這台琴調音已經過數個月,姊搬了新家,鋼琴也被移到了新的位置,所以我再次來為它調音,不過這次有點不同!姊想要聽聽看古代音律是什麼樣子。所以,這次調的不是平均律。
考慮之後,我選了Vallotti音律,這是在古典音律中一種相對常見的調律方式(在平均律的年代,沒有任何一種古典音律真正稱得上常見),很多講究的現代大鍵琴是調成Vallotti音律,甚至一些較進階的電子調音器也內建了Vallotti音律。發明者Francesco Antonio Vallotti是一位十七世紀的義大利音樂家,提出了六分之一音差的調律方式,所謂六分之一音差就是把狼音(即畢氏音差)切成六份,分別放進一個八度中所蘊含的十二個五度中的其中六個,原始的版本是放進E-B, A-E, D-A, G-A, C-G, F-C這六個五度,除了這六個五度不純,其餘的五度全部是最和諧的純五度,這就是Vallotti音律。
選擇Vallotti的理由有二:
第一,它是一種well temperament。姊對我提出的調音需求是「適合彈巴哈的平均律鋼琴曲集」,按此要求,選擇well temperament無疑是必要的,畢竟巴哈的譜都已經叫做Well Tempered Clavier了,不調well temperament怎麼行!其中的關鍵是well temperament沒有狼音存在、可以等音變換,具有這種特色的音律才能完整彈奏十二個大調、十二個小調。如果任何一個音程是狼音,就一定會使得某個和聲不和諧,造成該主調不可使用。必方說C-G這個五度是狼音,那麼C調就等於不可使用,因為無論C major(C E G)、C minor(C Eb G)或者C7、C9等等其他C和弦,都包含C-G這一組五度,它們全都會被這個狼音污染而變得不和諧,C和弦不和諧,C調自然不可使用。
再者,若有狼音存在,則「等音變換」不成立,舉例而言C、D之間的黑鍵要嘛是C#要嘛是Db,兩者只能擇一,如果選擇讓它做為C#,則此音階中沒有Db這個音,任何牽涉到Db的和聲都是狼音,因此以那些和聲為主的調子全部不堪使用。
Vallotti音律中,五度只有兩種,一種是純五度,一種是窄4%的五度,跟平均律的五度(窄2%)相比,有些比較乾淨、有些比較混濁,敏銳的耳朵可以辨別不同,但渾濁的程度仍在人耳可接受的和諧範圍之內,並沒有狼音五度,這點保證了此音律能夠符合姊姊的需求。
第二,它的調性色彩變化非常大。所謂「調性色彩」指的是某個調子的整體聽感,這是由三度音所展現,例如我們彈C E G這三個音所構成的C和弦,它是C大調的代表和弦。試問,這個和弦帶給人的聽感是由哪一個音決定的?答案是E!可以由簡單實驗來證明這件事:先彈C和弦,記住它的聽感,然後試著把E從和弦中去掉,也就是彈C-G這兩音,它聽起來會像C和弦嗎?不會,C-G就是一組很和諧的五度而已。再試著把G去掉,彈彈看C-E這兩音,是不是聽起來蠻像剛剛的C和弦?沒錯,和弦中帶來明顯聽感特色的是三度音而非五度音,五度帶來的僅是和諧飽滿的感覺,三度才是真正顯示出某種「色彩」的關鍵角色,因此我們評斷一個音律在「調性色彩」上的表現就是要看三度和聲的分布。
在我們聽慣了的平均律中,所有三度和聲都偏離純律14%,就是說不僅不純,還都通通一樣不純。而Vallotti音律中,三度和聲的變化則非常大,在全部十二個三度中,C-E、F-A、G-B這三個僅偏離純律6%,算很和諧。B-D#、F#-A#(Gb-Bb)、C#-E#(Db-F)這三個則偏離純律22%,已經偏離相當多,僅在及格邊緣幾乎快變成不和諧了。剩下六個三度有三種純度,分別是偏離10%、14%、18%各兩個。
與平均律比較,Vallotti音律有兩個三度跟平均律相同,扣掉這兩個,剩下的有一半更加和諧,有很接近純律的C、F、G這三個漂亮三度;另一半的三度則比平均律更不和諧,甚至有非常接近狼音的三個。我們可以把偏向不和諧的和聲視作色彩濃厚,這是很合理的想像類比,因為越和諧的和聲聽起來會越「平靜」,越不和諧的和聲聽起來會越「突出」(突出到「刺耳」的程度就成了狼音),用顏色的濃淡很容易對應。
Vallotti的音律包含了由濃到淡很大範圍的多種和聲色彩,這就是我選擇它的理由。我希望能藉此把各種不同和諧程度的和聲介紹給聽慣了平均律的耳朵,而這種不同和諧程度的和聲所構成的音階實際上就是那些古代大音樂家所聽到的、所使用的,他們都用得很高興還作了那麼多曲子,我們不聽聽看豈不有點可惜?
基於這兩個理由,替姊姊調了Vallotti音律,很高興她能接受。我的老師曾告訴我,在他為國家音樂廳服務的時間裡,調最多的反而不是平均律,而是Vallotti音律(不過並非原版,是修正狼音三度的改良版),聽得出音律變化的演奏家們幾乎都很喜歡,就算沒有表示喜歡也從沒有人抗議過,這意味著此音律的優點(有一些很純的三度、有很多種調性色彩)容易被欣賞,缺點(有些三度較不純)容易被忍受,說來是一種各方面都相當均衡的音律,也難怪它會是在眾多古典音律中能見度比較高的一種,從這點也可以推論,實際上聽慣了平均律的和聲的人,仍然對純淨和聲有著辨識與追求的傾向,這畢竟是人的耳朵天性,反過來說,聽慣了平均律那不純和聲而使得耳朵容忍度變高,反而成了意外收穫,因為和聲必然是有些純有些濁,沒辦法做到每個都純,所以能夠容忍更不純的和聲,才得以享受更純的和聲,在這取捨之中,平均律倒貢獻了沒料到的一些功勞!
考慮之後,我選了Vallotti音律,這是在古典音律中一種相對常見的調律方式(在平均律的年代,沒有任何一種古典音律真正稱得上常見),很多講究的現代大鍵琴是調成Vallotti音律,甚至一些較進階的電子調音器也內建了Vallotti音律。發明者Francesco Antonio Vallotti是一位十七世紀的義大利音樂家,提出了六分之一音差的調律方式,所謂六分之一音差就是把狼音(即畢氏音差)切成六份,分別放進一個八度中所蘊含的十二個五度中的其中六個,原始的版本是放進E-B, A-E, D-A, G-A, C-G, F-C這六個五度,除了這六個五度不純,其餘的五度全部是最和諧的純五度,這就是Vallotti音律。
選擇Vallotti的理由有二:
第一,它是一種well temperament。姊對我提出的調音需求是「適合彈巴哈的平均律鋼琴曲集」,按此要求,選擇well temperament無疑是必要的,畢竟巴哈的譜都已經叫做Well Tempered Clavier了,不調well temperament怎麼行!其中的關鍵是well temperament沒有狼音存在、可以等音變換,具有這種特色的音律才能完整彈奏十二個大調、十二個小調。如果任何一個音程是狼音,就一定會使得某個和聲不和諧,造成該主調不可使用。必方說C-G這個五度是狼音,那麼C調就等於不可使用,因為無論C major(C E G)、C minor(C Eb G)或者C7、C9等等其他C和弦,都包含C-G這一組五度,它們全都會被這個狼音污染而變得不和諧,C和弦不和諧,C調自然不可使用。
再者,若有狼音存在,則「等音變換」不成立,舉例而言C、D之間的黑鍵要嘛是C#要嘛是Db,兩者只能擇一,如果選擇讓它做為C#,則此音階中沒有Db這個音,任何牽涉到Db的和聲都是狼音,因此以那些和聲為主的調子全部不堪使用。
Vallotti音律中,五度只有兩種,一種是純五度,一種是窄4%的五度,跟平均律的五度(窄2%)相比,有些比較乾淨、有些比較混濁,敏銳的耳朵可以辨別不同,但渾濁的程度仍在人耳可接受的和諧範圍之內,並沒有狼音五度,這點保證了此音律能夠符合姊姊的需求。
第二,它的調性色彩變化非常大。所謂「調性色彩」指的是某個調子的整體聽感,這是由三度音所展現,例如我們彈C E G這三個音所構成的C和弦,它是C大調的代表和弦。試問,這個和弦帶給人的聽感是由哪一個音決定的?答案是E!可以由簡單實驗來證明這件事:先彈C和弦,記住它的聽感,然後試著把E從和弦中去掉,也就是彈C-G這兩音,它聽起來會像C和弦嗎?不會,C-G就是一組很和諧的五度而已。再試著把G去掉,彈彈看C-E這兩音,是不是聽起來蠻像剛剛的C和弦?沒錯,和弦中帶來明顯聽感特色的是三度音而非五度音,五度帶來的僅是和諧飽滿的感覺,三度才是真正顯示出某種「色彩」的關鍵角色,因此我們評斷一個音律在「調性色彩」上的表現就是要看三度和聲的分布。
在我們聽慣了的平均律中,所有三度和聲都偏離純律14%,就是說不僅不純,還都通通一樣不純。而Vallotti音律中,三度和聲的變化則非常大,在全部十二個三度中,C-E、F-A、G-B這三個僅偏離純律6%,算很和諧。B-D#、F#-A#(Gb-Bb)、C#-E#(Db-F)這三個則偏離純律22%,已經偏離相當多,僅在及格邊緣幾乎快變成不和諧了。剩下六個三度有三種純度,分別是偏離10%、14%、18%各兩個。
與平均律比較,Vallotti音律有兩個三度跟平均律相同,扣掉這兩個,剩下的有一半更加和諧,有很接近純律的C、F、G這三個漂亮三度;另一半的三度則比平均律更不和諧,甚至有非常接近狼音的三個。我們可以把偏向不和諧的和聲視作色彩濃厚,這是很合理的想像類比,因為越和諧的和聲聽起來會越「平靜」,越不和諧的和聲聽起來會越「突出」(突出到「刺耳」的程度就成了狼音),用顏色的濃淡很容易對應。
Vallotti的音律包含了由濃到淡很大範圍的多種和聲色彩,這就是我選擇它的理由。我希望能藉此把各種不同和諧程度的和聲介紹給聽慣了平均律的耳朵,而這種不同和諧程度的和聲所構成的音階實際上就是那些古代大音樂家所聽到的、所使用的,他們都用得很高興還作了那麼多曲子,我們不聽聽看豈不有點可惜?
基於這兩個理由,替姊姊調了Vallotti音律,很高興她能接受。我的老師曾告訴我,在他為國家音樂廳服務的時間裡,調最多的反而不是平均律,而是Vallotti音律(不過並非原版,是修正狼音三度的改良版),聽得出音律變化的演奏家們幾乎都很喜歡,就算沒有表示喜歡也從沒有人抗議過,這意味著此音律的優點(有一些很純的三度、有很多種調性色彩)容易被欣賞,缺點(有些三度較不純)容易被忍受,說來是一種各方面都相當均衡的音律,也難怪它會是在眾多古典音律中能見度比較高的一種,從這點也可以推論,實際上聽慣了平均律的和聲的人,仍然對純淨和聲有著辨識與追求的傾向,這畢竟是人的耳朵天性,反過來說,聽慣了平均律那不純和聲而使得耳朵容忍度變高,反而成了意外收穫,因為和聲必然是有些純有些濁,沒辦法做到每個都純,所以能夠容忍更不純的和聲,才得以享受更純的和聲,在這取捨之中,平均律倒貢獻了沒料到的一些功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