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音筆記
  • 主頁
  • 關於我
  • 專欄執筆
  • 聯絡與收費

巴哈的音律

被稱為音樂之父,巴哈在音樂上的成就與貢獻無可匹敵,尤其是兩大冊「平均律鋼琴曲集」更是前無古人的經典。經典的原因在於從前沒人寫過全部十二個調性的曲目,為什麼不寫呢?原因就在音律。在巴哈之前的年代,流行的音律叫做「中全音音律」,英文稱meantone temperament。meantone是一種通稱,有許多不同流派、不同人發明的meantone在當時流行,其內容或多或少有些差異,但共同的特點是有很純的三度和聲,以及最重要的一點:有狼音。

因為狼音的存在以致於作曲家無法使用全部調性,直到巴哈,他寫出全調性的曲目代表他所使用的音律是一種沒有狼音的音律。許多音樂愛好者、音樂家,只要提到巴哈自然就聯想到平均律,假如我們這麼問:請問巴哈在創作時所使用的音律是什麼音律?大部分的人都會直覺認為是平均律,但那其實不是正確答案,正確的答案是well temperament,在先前的文章中提過,那是源自Werckmeister先生的一種調律方法。為何我們能斷定巴哈所使用的音律並非平均律呢?有一些線索可以看出端倪:

綜觀巴哈的作品,專為鍵盤樂器所做的曲子共有兩百多首,大小調約各半。在一百多首大調曲目之中,有二十三首是C大調、二十首G大調、D大調與F大調各十三首、降B大調十二首、A大調十首、降E八首、E七首、升C三首、B與升F與降A各兩首。小調曲目也有一樣的現象,多數作品集中在A小調、D小調、G小調這幾個調性上。這樣的曲目分布透露出一個訊息:巴哈有其偏好的調性,換句話說,不同的調性對巴哈來說是有不同性質的。

如果我們將這個統計畫成圖表,更可以清楚看出巴哈的邏輯,簡單可歸納為兩點:1.升降記號越少的調性,曲目越多。例如C大調,在譜上沒有任何升降記號,這個調性總共有二十三首,是全部調性中最多的。升F大調在譜上有六個升記號,這種曲目只有兩首,是最少的。2.升降記號數目相同的調性,曲目大約相同。例如在譜上有兩個升記號的D大調與兩個降記號的降B大調分別是十三、十二首;三個升記號的A大調有十首,三個降記號的降E大調則是八首,大致相等。

我們如何解釋巴哈這種作曲傾向呢?只要理解當時音樂家所追求的目標就不難懂。想像一下當時流行的meantone,其特點是有很純的和聲,表示「追求和諧」必然是當時音樂家最注重的事之一,尤其是巴哈的創作中多有奉獻給神、在教堂演奏的一類曲目,音樂聲響效果的和諧關乎神恩展現,理所當然是絕對重要的事。如果我們把「追求和諧」的喜好套用到巴哈的作曲分布上,就可以得到結論,巴哈所使用的音律在沒有升降記號的調性(也就是C大調)最和諧,是他最偏好的;在升降記號最多的調性上(升F/降G)最不和諧,所以他很少創作那些調性的曲目;介於中間的調子其和諧程度則依升降記號的多寡相應分布,記號越少越和諧,他所創作的曲目也就越多。這樣的敘述恰好符合我的前一篇文章「姊姊家的古典音律」,我提到為姊姊的鋼琴調了一種well temperament,其不同調性的和諧程度與升降記號相應變化,剛好就是巴哈的作曲傾向。至此我們已經可以確定,巴哈作曲時所使用的音律,絕對是某種well temperament,而非平均律,因為平均律中每一個調性的和諧程度都相同,巴哈若使用平均律作曲,就不會把自己的創作集中在特定調性上了。

那麼巴哈所使用的well temperament到底內容為何?很遺憾,他沒有留下文字記錄說明他的調音方式。但幸運的是,巴哈的一個兒子,Carl Philipp Emanuel Bach在其著作中透露了些許蛛絲馬跡。小巴哈寫了一本書叫做Essay on the true art of playing keyboard instruments(論演奏鍵盤樂器的藝術),其中有小小篇幅提到如何調音。小巴哈的演奏技巧理所當然是他父親指導,因此我們可以也合理推論,他的調音方式就是他爸爸的方式。那段文字是這麼說的:

...take away from most of the fifths a barely noticeable amount of their absolute purity...
中譯為「從大部分的五度中取走幾乎注意不到的一點點純度」。

這是另一個很好的證據說明巴哈所使用的音律並非平均律,因為平均律的調律方式是把「所有」的五度都去掉一些些純度,但是在小巴哈的措辭中並非「所有五度」,而是「大部分的五度」,表示他爸爸教他的調律方式中,還保留了少數幾個純五度,據此我們就可斷言絕非平均律了。 所以到底是幾個呢?小巴哈沒有明說,我們試著推測:一個八度中共包含十二個五度,措辭用「大部分」,有可能是八個、九個、十個 或十一個,推敲各種可能性與結果之後我們推論出一套真正可稱為巴哈音律的調律方式,來日為文詳細說明。
  • 主頁
  • 關於我
  • 專欄執筆
  • 聯絡與收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