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感
聊到我從事鋼琴調音時,總有客氣的朋友會說「你音感一定很好!」既然調音與音高有關,音感又與辨識音高有關,兩者似乎想當然爾完完全全相關,無怪會有此種想像,但果真如此嗎?其實不盡然,調音實務上所需的音感一般人都具備,說得誇張些,我認為只要不是聾人都能勝任。因為調音是一門聽力、理論、操作三者合一的工作,聽力只是其中一部份,音感又只佔聽力的一部份,只要具備分辨兩音高低的音感其實就已達基本門檻。
能夠分辨兩音的高低一般稱為「相對音感」,常人都辦得到。另外有一種被稱為「絕對音感」的能力則不是每個人都有,也因此被過度神話了些。所謂絕對音感指的是一個人聽到單獨一個音就可以知道是什麼音,比方聽到一個中央Do,有絕對音感的人可以直接說出它是中央Do,不需要其他音參考。這種能力是天生或者後天訓練有不同論點,現在一般認為兼而有之,天生的部分是聽到一個頻率時能在心裡辨識它、哼出它,訓練的部分則是將這個頻率記憶下來,並且為它貼上一個名字。從這個角度來看,訓練的部分佔許多,因為辨識頻率高低幾乎是人人都有的能力,但並非人人都有機會接受長時間的訓練去牢記這些頻率與它們的名字,於是絕對音感成為少數人才有的能力。
就好像你第一天上學,班上50個同學一個都不認識,只知道每個人說話聲音不同,隨著同班的時間漸久,你慢慢記住了大家的名字,最後只要聽聲音就可叫出某甲某乙某丙。這就是絕對音感的道理,說來就是記性好。要認為它沒什麼神奇是沒錯,要說它很了不起也確實是,因為很多音高頻率差異很小,能夠記住許多個差異不大的東西的確有其難度,況且聲音的差異只有頻率這個向度可供辨識,不像人或物有高矮胖瘦大小輕重顏色等等做為參考指標,要完全牢記鋼琴上的88個音比記住人名或物名難得多。
絕對音感這麼厲害,如果調音師有絕對音感是不是如虎添翼,工作上更能勝任呢?非也,不僅幫助有限,反而還有絆腳的可能。原因在於這些音名所對應的頻率實際上並非固定,每種音律都有它自己的頻率組合,平均律的中央Do跟古典音律的中央Do並不一樣高,跟純律更是差別甚大,如果調音師只記得其中一種,當他要調其他音律的時候就會怎麼聽都不對勁。
絕對音感的神話與平均律獨霸有著脫不了的關係,當我們談論絕對音感的時候,幾乎都是把平均律的音高當作標準答案,很少人想過其實正確音高還有很多種,端看你選擇何種音律罷了。之前提過的軼事:一位音樂高材生覺得老師提琴的音都沒拉準,就是一個好例子,這個例子不只說明了平均律的獨霸導致連專業演奏者都只認識平均律的音高,還說明了絕對音感如何成為麻煩,那位高材生想必擁有極好的絕對音感能力,當他聽老師拉琴時,「音沒拉準」的念頭卻反而妨礙了他欣賞老師的琴藝,殊不知老師拉得可準,那是古典音律的準而非學生熟悉的平均律標準答案。
調音師也如此,假如一個調音師有絕對音感且只記平均律的音高,此能力必定成為他的絆腳石。先不論其他音律,單單是平均律就有不同音高,因為標準音A49有好幾種不同選擇,傳統的440Hz到現在的443甚至444Hz都有人使用,只要標準音換了,鍵盤上所有的音高都需要改變,這麼一來無論哪個音都會讓這位「只記一種音高」的絕對音感調音師覺得不準,除非他堅持「我一輩子只調標準音440Hz為基礎的平均律」,那絕對音感就大有助益,只是,一個音感好、記性也好的調音師做這種自我設限的堅持豈不是太矛盾且太可惜了?
總而言之,音感人人都有,其能力高低大多時候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放開心胸欣賞由各種音高組合而成的音樂,無論那些音高是不是標準答案,都足以構成音樂,能夠欣賞音樂,無音感也無所謂,不能欣賞音樂,即便擁有絕對音感也只是可惜。
能夠分辨兩音的高低一般稱為「相對音感」,常人都辦得到。另外有一種被稱為「絕對音感」的能力則不是每個人都有,也因此被過度神話了些。所謂絕對音感指的是一個人聽到單獨一個音就可以知道是什麼音,比方聽到一個中央Do,有絕對音感的人可以直接說出它是中央Do,不需要其他音參考。這種能力是天生或者後天訓練有不同論點,現在一般認為兼而有之,天生的部分是聽到一個頻率時能在心裡辨識它、哼出它,訓練的部分則是將這個頻率記憶下來,並且為它貼上一個名字。從這個角度來看,訓練的部分佔許多,因為辨識頻率高低幾乎是人人都有的能力,但並非人人都有機會接受長時間的訓練去牢記這些頻率與它們的名字,於是絕對音感成為少數人才有的能力。
就好像你第一天上學,班上50個同學一個都不認識,只知道每個人說話聲音不同,隨著同班的時間漸久,你慢慢記住了大家的名字,最後只要聽聲音就可叫出某甲某乙某丙。這就是絕對音感的道理,說來就是記性好。要認為它沒什麼神奇是沒錯,要說它很了不起也確實是,因為很多音高頻率差異很小,能夠記住許多個差異不大的東西的確有其難度,況且聲音的差異只有頻率這個向度可供辨識,不像人或物有高矮胖瘦大小輕重顏色等等做為參考指標,要完全牢記鋼琴上的88個音比記住人名或物名難得多。
絕對音感這麼厲害,如果調音師有絕對音感是不是如虎添翼,工作上更能勝任呢?非也,不僅幫助有限,反而還有絆腳的可能。原因在於這些音名所對應的頻率實際上並非固定,每種音律都有它自己的頻率組合,平均律的中央Do跟古典音律的中央Do並不一樣高,跟純律更是差別甚大,如果調音師只記得其中一種,當他要調其他音律的時候就會怎麼聽都不對勁。
絕對音感的神話與平均律獨霸有著脫不了的關係,當我們談論絕對音感的時候,幾乎都是把平均律的音高當作標準答案,很少人想過其實正確音高還有很多種,端看你選擇何種音律罷了。之前提過的軼事:一位音樂高材生覺得老師提琴的音都沒拉準,就是一個好例子,這個例子不只說明了平均律的獨霸導致連專業演奏者都只認識平均律的音高,還說明了絕對音感如何成為麻煩,那位高材生想必擁有極好的絕對音感能力,當他聽老師拉琴時,「音沒拉準」的念頭卻反而妨礙了他欣賞老師的琴藝,殊不知老師拉得可準,那是古典音律的準而非學生熟悉的平均律標準答案。
調音師也如此,假如一個調音師有絕對音感且只記平均律的音高,此能力必定成為他的絆腳石。先不論其他音律,單單是平均律就有不同音高,因為標準音A49有好幾種不同選擇,傳統的440Hz到現在的443甚至444Hz都有人使用,只要標準音換了,鍵盤上所有的音高都需要改變,這麼一來無論哪個音都會讓這位「只記一種音高」的絕對音感調音師覺得不準,除非他堅持「我一輩子只調標準音440Hz為基礎的平均律」,那絕對音感就大有助益,只是,一個音感好、記性也好的調音師做這種自我設限的堅持豈不是太矛盾且太可惜了?
總而言之,音感人人都有,其能力高低大多時候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放開心胸欣賞由各種音高組合而成的音樂,無論那些音高是不是標準答案,都足以構成音樂,能夠欣賞音樂,無音感也無所謂,不能欣賞音樂,即便擁有絕對音感也只是可惜。